航運業加速低碳變革,200萬船員如何不被時代“拋下”?
全球航運業正加速邁向低碳未來,但這一轉型不僅關乎燃料與技術的革新,更考驗著200萬船員的技能升級與職場安全。國際組織、政府與企業正攜手應對這一“公正轉型”難題,確保船員不被時代拋下。
海運業承擔著全球近90%的貿易運輸,貢獻了約3%的全球碳排放。隨著國際社會對脫碳目標的緊迫要求,航運業正逐步淘汰傳統重油,轉向氫、氨、電池等替代燃料。然而,這一轉變正給船員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國際船員福祉與援助聯盟(ISWAN)的調查顯示,超過40%的船員認為減碳轉型導致工作量增加、壓力加劇與疲勞加重。更有船員坦言:“支持減碳是好事,但希望用更人性化的方式推進。”
替代燃料的潛在風險不容忽視。以氨為例,其易燃、易爆且具毒性的特性,要求船員必須掌握洩漏應急處理技能。全球海事論壇脫碳事務總監Jesse Fahnestock指出:“未來氨燃料船可能減少船上人員,更多依賴岸勤團隊監控。”這或意味著船員需適應更複雜的操作流程與跨領域協作。
與此同時,智能船舶的普及要求船員具備數位化能力,包括航線優化、能效管理及自主駕駛系統操作等STEM技能。世界經濟論壇警告,船員技能水準將直接影響脫碳進程的速度。
據英國勞氏船級社(Lloyd's Register of Shipping)預測,隨著替代燃料使用量激增,到2030年全球至少45萬名船員需額外培訓,2035左右這一數字將增至80萬。為此,《STCW國際公約》正啟動全面修訂,計畫於2025年制定針對氨、氫等燃料的船員培訓指南。
目前,馬士基等企業已推出多語種線上課程,涵蓋船舶維護、化學品風險應對等內容。然而,DNV研究指出,技術路線的不確定性與監管空白使培訓規劃困難重重。
全球船員勞動輸出國前五名為菲律賓、俄羅斯、印尼、中國、印度
聯合國數據顯示,菲律賓、俄羅斯、印尼、中國和印度占全球船員勞動力的44%,其中菲律賓與印尼合計占21%。兩國正通過國際合作加速綠色技能培訓:
菲律賓:與國際海事諮詢委員會合作,提供專業訓練;
印尼:依託國際勞工組織“繁榮技能計畫”,推動產學合作與知識共用。
此外,歐盟資助的Skillsea平臺免費開放綠色技能、STEM等七類課程,助力船員自主學習。
“海事轉型必須確保包容性”,歐洲運輸工人聯合會(ETF)代表強調。隨著國際海事組織與各國政府加緊制定政策,航運業的未來不僅需要清潔燃料與智能船舶,更需一支具備新技能、適應新挑戰的船員隊伍。
來源:海事服務網CN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