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中的船舶“聲音”!
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分別於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開幕。2025年兩會期間,多位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對船舶行業的發展提出相關建議,主要聚焦電動船舶、深海科技和裝備等方面。
· 全國政協常委張全:競逐綠色船舶製造新賽道,搶佔全球產業新高地
全國政協常委,農工黨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農工黨上海市委主委張全表示,當前我國船舶綠色轉型發展存在中長期戰略目標還不清晰、標準政策體系還不健全、核心技術創新不領先等問題。他建議:
加強頂層設計,相互協同、統籌推進
一是國家層面儘快制定船舶綠色轉型發展中長期規劃,鼓勵和指導長江經濟帶、港珠澳、環渤海等重點區域及各地制定各自中長期發展路徑。二是加快論證近中遠期的替代技術路線。遠洋船舶領域,論證近期以發展LNG和綠色甲醇為主,中遠期發展零碳燃料氨和氫的技術路線;內河船舶領域,優先從固定航線、固定停靠港的客滾船、公務/港作船等入手,以換電模式為主導方向,大力推進船舶電動化應用,同步考慮在用油船清潔能源替代改造技術路線。三是加強跨部門跨區域協同,統籌好近中遠期和上下游,系統推進河海岸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
加快技術創新,加強全產業鏈基礎設施佈局
技術創新方面,充分發揮我國海洋裝備集群優勢,大力推進高端綠色船舶裝備製造與先進動力技術聯合研究,加強船用動力電池、電池管理系統、新能源動力系統等技術集成和優化,推進高效節能電機、船舶充(換)電等關鍵技術研究。產業高質量發展方面,強化綠色船舶工業產學研生態圈,打造技術創新龍頭企業,形成區域輻射影響力,增強核心裝備自主可控,促進我國現有船舶綠色化改裝及配套產業整體發展。配套岸基設施方面,遠洋船舶領域,以上海、寧波、深圳、青島等為重點,近期重點推進綠色甲醇船到船移動加注試點,研究陸基部分燃油加注設施的甲醇和氨供應平臺改造方案,多管道多方式佈局綠色甲醇等新型能源供給體系。同時,加大綠色電能供應能力,保障綠氨、綠氫相關配套產業發展。內河船舶領域,統籌岸基充電、換電設施建設,鼓勵提升集裝箱式電池的供應調配優化能力,完善充電換電配套設施規劃、建設、運營和維護機制。
加大機制保障,構建綠色船舶標準政策體系
一是儘快將水運行業納入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推動形成對接國際要求的碳排放監測評估與核算標準體系,做好與歐盟等國際碳市場的銜接;二是儘快出臺內河電動船舶充電技術標準及配套充電樁技術標準,統一集裝箱式電池和換電設施設備技術規範,促進充換電船舶大規模推廣應用;三是以財政資金和國有資本先行主導,引導銀行資本、金融信貸和租賃支持,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拓寬融資管道,出臺相關支持政策,提高各主體參與積極性。
· 全國人大代表傅國濤:為綠色轉型貢獻“綠色專利力量”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首席技師、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帶頭人、中船集團旗下中國重工重慶紅江加工中心特級技師傅國濤提出:我國綠色專利轉化運用尚待加強,我國企業應重視提高綠色專利轉化率,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提出的“十五五”時期開展碳排放雙控、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貢獻“綠色專利力量”。
傅國濤通過實地走訪調研發現,伴隨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企業對綠色技術專利轉化實施意願增強,如船舶行業正加速甲醇、天然氣、氨燃料等船用發動機研製,加快低碳零碳船舶關鍵重要件國產化等科研專案的成果轉化,但這個過程面臨著資金、設備、場地等因素制約。對此,傅國濤建議以國家重點工程、關鍵核心技術、新能源開發為依託,加大成果轉化的政策扶持力度,強化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專項基金等政策引導與扶持。
當前,高校與科研單位已成為企業綠色專利的有力支撐。傅國濤建議,從產業需求出發,以骨幹企業為主體,以高校、科研院所為支撐,產學研深度融合,建立起頂層協同機制,強化高校、科研院所與骨幹企業橫向溝通,把綠色科研成果和市場需求連接起來,共同推動綠色專利成果轉化應用。
同時,傅國濤建議以政府及相關行業協會為引領,打造綠色產業鏈,促進綠色低碳產業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推動傳統產業的綠色化改造;選取具有較好社會效益和較大經濟效益的綠色轉化成果為對象,發揮行業資源優勢,組織舉辦國際性的先進綠色產品博覽會、綠色低碳前沿技術論壇等國際交流活動,加大宣傳力度,擴大綠色轉化產品知名度,最終提升綠色轉化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此外,傅國濤表示,綠色專利成果的轉化落地還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不僅需要科技人員,還需要熟悉企業生產、掌握專業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對此,傅國濤建議深化專業人才合作讓綠色專利成果落地,建立成果轉化獎勵機制,按照成果轉化的經濟價值、貢獻大小進行表彰獎勵,並以此作為職業晉級、提拔的依據,用政策導向激發綠色科技研發與成果轉化的內生動力。
· 全國人大代表尹同躍:大規模推廣應用長江流域電能、氫能船舶
奇瑞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尹同躍提出,長江航道現有約13萬艘船舶,90%以上水運船舶採用柴油動力推進系統,燃油成本高,產生的碳、硫等排放僅次於燃煤發電廠和機動車輛排放。若全部推廣使用新能源推進系統,每年帶來的大氣減排效果將非常可觀。因此要推動長江流域電能、氫能船舶大規模應用,加快制定相關標準,配套完善充電設施。
尹同躍建議,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部委借鑒純電動汽車的推廣經驗,研究在氫能、電能船舶建造、電池租賃回收、碼頭加氣及充電設施、運營等方面經驗做法,出臺扶持新能源船舶產業發展政策,推動航運企業新能源船舶改造以及新建造的積極性。
電驅動船舶的技術相對成熟,滿足在內河湖泊航行需求,建議在內河或者湖泊岸邊規劃設置充電站,有效解決電動船舶的充電問題,並帶動電動船舶產業與配套產業實現快速發展及普及應用。
· 全國人大代表王紅梅:加快電動船舶推廣應用
福建省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級技術工人王紅梅在建議中指出,電動船舶作為綠色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對於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作用。我國擁有廣闊的水域資源和龐大的船舶市場,發展電動船舶產業,不僅能夠促進船舶產業轉型升級,還能為我國實現綠色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因此,加快電動船舶的推廣應用,對於推動我國船舶產業綠色轉型、提升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但從當前電動船舶推廣應用情況看,仍存在續航顧慮、充電顧慮、成本顧慮、安全顧慮等四大方面的問題亟待解決。
為此,王紅梅建議,一是加強產業技術創新與標準制定,建議國家推動新能源電池技術的研發,特別是在高能量密度、快速充電、高放電效率和長壽命電池技術方面。二是完善船岸一體化建設補貼政策,建議國家提供專項資金支持,對電動船舶船岸一體化建設給予財政補貼,降低建設成本。三是降低電動船舶運營與建造成本,建議國家出臺稅收專項優惠政策,減輕企業負擔,支持產業發展,並圍繞電動船舶相關產業設立國家級產業基金,加大對福建省等重點省份電動船舶專案的支持力度,助力電動船舶產業鏈企業在技術研發、生產製造等環節取得突破。
· 全國政協委員文振富:推行船舶LNG動力替代
湖北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文振富建議:制訂國家強制性標準,推行船舶LNG動力替代,按照船舶種類、年限明確改造時限。同時,新造內河運輸船舶要採用LNG等清潔能源燃料。強力推進LNG加注網路建設,必要時相關部門及地方政府可給予一定財政補貼。加快制定行業標準和管理規定,同時健全LNG船舶安全管理、運行監控,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實現“氣化長江”。
文振富表示,建立LNG儲備機制,穩定LNG價格。除了建加注站外,還要建一部分接收站,作為長江經濟帶LNG乃至天然氣供應保障的第二通道。建立政府、企業儲備,實行運輸企業代儲,擴大LNG在內陸存儲量。
· 全國政協委員董強:支持海上CCUS產業專案
原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董強聚焦海上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產業發展領域,圍繞海上CCUS技術研發、示範和產業化應用等提出相關建議。他認為大力推動海上CCUS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應用勢在必行。
董強建議:一是加強技術研究,提升技術成熟度。通過設立海上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相關科研專案,為海上CCUS產業應用提供技術保障。二是啟動示範專案建設,打通產業鏈條。支持國內電力、石化、鋼鐵、水泥等碳源企業和船舶、機械等裝備製造企業組建聯合體,打通產業上中下游鏈條,為海上CCUS專案商業化運營探索路徑。三是強化支持力度,創新投融資模式。政府市場“雙發力”,針對當前海上CCUS專案成本高、盈利難等問題,將海上CCUS產業專案納入支持範圍,同時建立支持鼓勵的制度機制,籌措社會資本設立綠色低碳相關產業基金、支持海上CCUS相關企業發行綠色債券等,為海上CCUS技術研究和專案建設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 全國政協委員施衛東:加快發展海洋漁業配套高端裝備
九三學社江蘇省委會副主任委員、南通大學原校長施衛東建議加速傳統裝備更新改造,科技賦能漁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海洋漁業配套高端裝備,並探索跨界試點合作,深化產、學、研、用交流對接,實現產業強鏈延鏈補鏈。
粵、閩、浙、魯、蘇等沿海省份養殖工船、桁架式網箱、半潛式網箱等大型海洋養殖裝備接連下水、投產,為海洋漁業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裝備保障。
· 全國政協委員胡震:加大深海科技和裝備投入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第七〇二研究所研究員胡震發表建言:一是建議國家加強深海科技和裝備的頂層策劃,形成更完整的中長期發展規劃;二是加大對深海探測、深海資源開發利用、深海環境保護等相關核心技術的投入力度;三是進一步完善深海裝備的基礎研究、應用技術、裝備與產業化體系,打通產學研用堵點,推動生產成果、科研成果共用,為建設海洋強國提供強大合力。
來源:龍de船人